找到相关内容357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隐喻文化学》第八章 宗教的必然是象征的

    时代,对圣经的解释公认有四种方式,它们被视为是处于两个层面,其中最低一级的是字面的,而其他几种则是隐喻的。克莱门特也区分了作品可能存在的四种意义:文字的、道德的、寓意的、神秘的或通往的,即通向神圣和不可...

    赵维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191579.html
  •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

    痛痒”却不能“知善恶”,然而“能视听言动”之“能”字则是指具有道德感知能力的“良知良能”,用阳明的话讲就是“明觉”。我们由此可以知道“灵明”是一种道德标准,是个人区分善恶的界石,要说人性的净化首要一点...

    聂瑞国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291604.html
  • 池田知久:孔子的宗教批判

    革新事业,改变并利用了以往的宗教性仪礼的具体内容。其目的在于:(1)强化家族间的团结,设定亲疏尊卑的等级而建立新的家族伦理;(2)区分处于国家、社会上的人们的贵贱尊卑的等级而确立新的政治秩序。   ...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现象。笔者认为只有将两者区分而论,才能正确地讨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。   作者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、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副理事长 ...

    池田知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4091883.html
  • 关于姓名文化的宗教审视

    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”既然“有名”是万物之母,那它就是一种宇宙的恒定规律,凡是有智慧的生命都必须遵循这个宇宙大道,更突显了姓名的重要性。   姓名不单纯是简单的语言区分符号,其中包涵着深刻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092099.html
  • 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初探

    女性信众出家受戒的官文书与戒牒、各尼寺的入破历与器物历、尼僧撰写的书状与愿文、尼僧使用的佛经文本及尼僧题记,等等。这些资料,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区分,所记录的尼僧活动信息也比较集中丰富。   另一种是...

    杨宝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31492241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上)

    ,故宜积极去完成。   生:做事的效率怎么区分?   师:“做对之事”,有效率;“做好之事”,有完成;“虽在做事”,有交差;   “把事做错”,有麻烦;“有事不做”,最糟糕!   生:做事的...?   2、您的人生有全力以赴吗?   3、好命和歹命要怎么区分?   成功的目的-达成理想   人活着,就是为了“达成理想”!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,活着就毫   无意义可言。   生:我不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292392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完)

    非真谛。鸠摩罗什批评说,强要区分法身的真假、有无,那是「戏论」,即违背佛理的议论。   由於慧远十分关心法身问题,所以,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最大。但双方各说各的,其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1993150.html
  •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

    定彼者也;称也者,从谓者也”(《老子指略》),这既是说,名称是根据外部事物的相状,为区分外物而由人的主观意向而赋予的,这就是“名号不虚生,称号不虚出”,“有此名必有此形”,“有此形必有其分”,“凡名...

    黄德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293386.html
  •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

      “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”的这个罪名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矛盾所在。   首先是关于“僧众”之区分,长安僧团的僧众本来就非常复杂,就鸠摩罗什僧团来讲,其僧团成员至少有四部分组成:(1)竺佛念、道...

    尚永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64893559.html
  • “敦煌美学”与重写中国美学史

    “历史学”书写区分开来,以新的实证眼光,佐以理性分析和审美感悟去重新书写中国美学史。首先,中国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,并非出自一种理性的自觉,它伴随着20世纪初“文化维新”运动从东洋日本被介绍进中国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3693780.html